六十三、背锅侠_大宋不怂
优看小说网 > 大宋不怂 > 六十三、背锅侠
字体:      护眼 关灯

六十三、背锅侠

  却说李申之怒叱学子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在临安府学之中强势为王安石平反。

  痛快是痛快了,但是靖康之难总要有人来背锅。

  既然你李申之给王安石平反了,你倒是说说,这个锅该由谁来背?本来让王安石来背这个锅,是多方势力权衡之后的结果,让大家都满意。既然你要换一个背锅侠,总会得罪某一方的势力,到时候看你怎么收场。

  看到李申之勾起的嘴角,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想出办法来了。

  “渊圣皇帝。”

  李申之不怀好意地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吧,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识趣的学子们没敢接话。

  他们顶多敢拿死人来说事,让死人背锅,反正已经死去的人也没办法反驳。

  可是渊圣皇帝赵桓还活着,这位现任官家的亲哥哥不仅活着,还很快就要回国来。

  你让人家来背锅,到时候的打击报复可不是他们这些草根学子们能承受得起。

  “今日讨论受益匪浅,在下忽然灵感所至,胸中酝酿了一篇文章,等不及要回家写下来,告个罪,先告辞了。”

  “哎呀呀,我也忽然想到了一篇文章,告辞告辞。”

  “这么说来,我好像也想写一篇文章,告辞告辞。”

  “徐兄,你有好文章怎能不让我瞻仰一番?我去看你写文章,告辞告辞。”

  “同去同去,告辞告辞。”

  “……”

  几个呼吸之间,学子们呼啦啦地散去了一大半。

  还围在李申之身边的,都是他的死党。

  韩平说道:“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大不敬的话也能说出口。”

  “你放心,”反倒是李申之一副神色自然,安慰众人道:“我自有分寸。”

  ……

  皇宫里,赵官家半睡在躺椅上,冯益躬身站在旁边,在赵官家身边一五一十地汇报着临安府学里的情况。

  皇城司的探子遍布临安城,就连学子里面,暗探都不只李申之一个人。

  临安府学之中的辩论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暗探自然会很上心。

  场子还没散的时候,就有身为暗探的学子悄悄溜走,前往皇城司的秘密联络点报信。

  这个消息至少值十两银子,又能买几套真题刷一刷了。

  赵构听着冯益的汇报,先是眯着眼经微笑着哼小曲,然后脸色渐渐黑了下来。

  再到后来气得额头青筋暴起,默默地喘着粗气。

  冯益知道这是赵构动怒了,吓得没敢说话。

  赵构生了一会闷气,无奈地摆了摆手,示意冯益继续说下去。

  等冯益说完之后,赵构脸上乌云散去,露出了孩子般开心的笑容。

  “这个李申之,当真是朕的贴心人。”赵构不吝夸赞,浑然忘记刚才自己那一副敢怒又不敢言的状态。

  能把靖康之难的锅甩到宋钦宗·渊圣皇帝·赵桓身上,无疑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对朝廷来说,前朝的亡国一定要有人来背锅,不管背这个黑锅的人是谁,只要这个人够分量就行。

  赵桓作为末代皇帝,分量足够。

  对他老爹宋徽宗赵佶来说,当初让禅位给赵桓,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儿子来顶锅,并不是真的想禅位。他原本的计划中,把自己的这个儿子献祭之后,自己继续回来当皇帝。

  虽然这口锅延迟了十几年才到,也算是完成了这位放荡不羁的艺术家的遗愿。

  而在赵构的眼中,李申之的这口黑锅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他正发愁该怎么处置赵桓,结果李申之的一口大黑锅扣下来,赵桓就别想翻身了。

  一箭好几雕。

  至于如何论证北宋是亡于赵桓的,有的是文人能够补全逻辑链条。

  “大郎回来之后,这渊圣皇帝就不能叫了。”赵构已经开始给赵桓安排上了,分明就是接纳了李申之的说法,说道:“就改封他为徐国公吧。”

  赵构把赵桓的封地安排到了应天府,那里是古宋国的地界,按照礼制应该封赵桓为宋国公。

  然而赵宋的国号就是宋,断不能给一个国公也封作宋。好在应天府东侧有一处叫徐州的地方,是古徐国的地盘,就借用一下封他为徐国公吧。

  “是。”冯益应道:“臣这就去找张相公商量。”

  这个张相公是张俊,暂领首相之职。

  赵构抬手阻止道:“不用找张相公了,直接去找范相公吧。”

  范相公就是范同,原先秦桧的狗腿子。

  是金子到哪里都能闪光,范同虽然惯于溜须拍马,但自己也是有真本事,真的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干将,让领导在为难的时刻能想起他。

  对于范同这样的人,其实没必要一竿子打死。

  范同会做什么样的事,全在于领导是什么样的人。用好了,范同同样是治世之能臣,用坏了照样能够祸国殃民。

  在秦桧倒台的时候,范同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不知廉耻地最先反水,并且利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成功地向赵官家和李申之示好,与王次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并没有遭到清算。

  在范同原本的人生轨迹中,他紧紧跟着秦桧,最后却因为能力太强而被秦桧猜忌,进而被排挤出了朝堂。

  现如今秦桧死了,他反倒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也不知是不是命运跟他开的一个玩笑。

  不多时,范同入内面圣,与官家敲定一些细节。

  官家很满意范同的态度,说道:“范相公觉得此事可有不妥?”

  领导一般说完一件事之后,总喜欢让下属在补充补充。其实就是做个姿态,并不是真要别人补充。

  不过赵构这一次是真的心里有些打鼓。无缘无故地贬谪一位贵人,赵构心里终归还是有些不自信,生怕诏书下达的时候引起天下人不满。

  范同略微想了想,说道:“此事的确略有不妥。”

  赵构神情紧张起来,连问道:“范相公可有良策?”

  “是臣唐突了!”范同看到赵构的神色紧张,仿佛自己犯了多么大的罪过一样,赶紧俯身拱手致歉,说道:“官家与李文林所言不错,只是贬为徐国公颇为不妥。”

  不敢让赵官家久等,范同紧接着说道:“国公府上可以养私兵,于理不合,不如改封为郡公。”

  范同的意思是国公太高了,因为国公同样有很多特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再往下贬一贬,贬成郡公得了。

  赵官家想了想,问道:“可是应天府附近,并没有合适的封地可以封郡公。”

  之所以一直在应天府附近找封号,是想把赵桓给赶到应天府去。若是在别的地方找一个封号,那就不能再以“就国”的名义把赵桓赶到封地去。

  范同说道:“徐州再往东是海州,海州在前朝又叫东海郡,不如改封为‘东海郡公’?”

  赵构点了点头,随即眉头又皱了起来,说道:“东海郡公倒是可以,可是海州现如今在金人手中,该如何是好?”

  范同得以地摸了摸胡须,说道:“那岂不是正好,让他在权且在应天府看管。”

  看到赵官家紧绷的脸色,范同赶紧俯身拱手:“不知妥否,还请官家定夺。”

  范同暗自在心中告诫自己:日后断不可在官家面前表现出得意的模样,今日只此一次。

  赵官家面色稍缓,点头说道:“可。”

  可怜还在天寒地冻的五国城里,啃着窝窝头喂猪的赵桓,自己还不知情,只是短短的半天时间,他就从渊圣皇帝变成徐国公,又成了东海郡公。

  其实他也没什么好可怜的。

  当年二圣回归的时候,赵桓哭着喊着想回家,只求等当一个万寿宫使(岳飞和韩世忠现在的虚职),能当一个郡公,已经算是天大的恩赐了。

  只可惜赵构不论多么恨他,都不能真的给他个万寿宫使,因为那样于理不合。

  他不怕得罪赵桓,他怕得罪天下的士人和临安的勋贵。

  ……

  李申之拿着几篇文章离开了临安府学,兴高采烈地回到了自己家中。

  他满脸的轻松惬意,这次科举定当是稳妥了。

  科举的考题经过他们几人的分析,猜得八九不离十,无非就是围绕朝廷现在的状态、赵构的性格以及行事特点分析,预测一下赵构将来的施政方向罢了。

  赵构虽然怂了点,但是对于内政方面颇为上心。

  南宋时期有流民归国,赵构给他们安置了土地并且免税,等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征收过这些安置流民的税。

  按照宋人的习惯思维,以后的方针无非就是发展农业,发展商业,增强海外贸易,稳定国内市场几个举措。

  就赵构那水平,他也想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策略。

  猜中了题目,李申之提议让大家每人做一篇文章,互相交流一下。

  等到大家交卷的时候,众人又互相当起了考官,对每个人的文章进行了一番点评。其中韩平的文章排第一,陆游的排第二……李申之当之无愧地倒数第一。

  于是乎李申之把众人的文章全都搜了过来,号称要拿回去仔细研究一番,向众位大文豪学习学习。

  有这几篇样稿在手,科举的时候一定能写出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

  至少二甲进士不成问题。

  洗稿么,键盘侠的基本功而已。

  至于会不会在考场上有雷同卷,被判定为剽窃,那是不可能的。

  他剽窃的几人都是大文豪,而大文豪们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从来不会写两篇一样的文章。

  别说写两篇一样的文章,就算是上下两句话里面,有一个重复的词,甚至是同一句话里有一个重复使用的字,他们都会觉得浑身难受,强迫症发作。

  ……

  省试越来越近,一个牵动无数人的消息终于传了出来。

  李光回来了。

  李光被隔离了。

  李光,这位已经六十三岁的老臣,因为当初与秦桧不睦,被贬谪到绍兴当知府,最近才接到官家的诏书回朝。

  回朝的目的很明显,主持科举。

  宋代主持科举的大臣,与现在高考的出题人一样,当题目未出之时就会被封闭管理,直到所有的考生全部考完,才能重见天日。

  虽然过程辛苦了些,但是却非肱股之臣不可担任,体现着官家的极度信任。

  李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用李申之的眼光来看李光,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却又是一个很容易被理解的人。

  李光一直支持和议,他的这种支持是从一开始就支持,所以在最开始他一直被视为秦党。

  可是随着他与秦桧交往日益深入,发现了秦桧的真面目,于是直接上书指斥秦桧:“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看得很准。

  惹得秦桧大怒,而李光也马上请求辞职。

  这时候赵构将李光召入对话:“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朕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

  李光说:“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

  于是李光去了绍兴。

  看他行事前后矛盾,一会要和议,转而又与秦桧作斗争。当官家打算重用他牵制秦桧时,却选择了辞官,看似矛盾重重。

  其实李光是一个重规矩、重礼数的人。

  他支持和议,是因为和议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为了依附谁而支持和议。从这一点来说,在和议的道路上,他比李申之更纯粹,甚至比秦桧和赵构都更加纯粹。

  他反驳秦桧,是因为发现了秦桧的真面目,内心的良知促使他必须要与邪恶作斗争。

  而最终的辞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忤逆了丞相,违背了礼数,所以才辞职。

  在他的价值观里面,当他弹劾了秦桧之后,官家要是同意他的看法,就应该免了秦桧的丞相之位。既然官家没有动秦桧,说明自己不该忤逆上官,于是选择了辞官。

  因为他不会虚与委蛇。

  赵构也是考虑了很久,才选择将李光招回来。

  这是一个能让赵构百分之百放心的人,有能力,有原则,正直,忠心耿耿,支持和议,简直完美。

  不得不羡慕赵构,手下人才济济,随便拿出几个来都能独当一面。有人总是说南宋缺相,其实并不是说南宋没有能人,而是南宋的历代皇帝都放着一大堆的能臣而不能好好利用。

  就像北宋缺将,不是手下无将,而是自己宁愿打败仗,也不愿用手下的能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kxs9.com。优看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kxs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