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优看小说网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57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7章

  第157章

  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从9月底基辅包围战结束时就开始了,首先就是形成了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包围,消灭苏军60万,又是一个辉煌的胜利。

  但为了消灭这部分苏军消耗的时间,苏军的莫扎伊斯克防线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继续进攻开始变得吃力,实际上德军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为削弱。

  随后就是近一个月的秋雨,漫无边际的泥泞让德军寸步难行,这时候德国战时工业的薄弱暴露无遗,德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在如此漫长的补给线上维持如此规模的军队补给,秋雨泥泞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至11月初路面冰冻德军恢复进攻时,德军的兵力、兵器数量及战斗力远没有数字上那么强大(兵力、兵器均占优势),再加上严冬导致的大规模冻伤减员(其实这也是德国战时工业的薄弱导致,连冬衣都无法补充)。

  而苏军的防御力量再次恢复至100万以上,而且远东的生力军正在回调,补充兵员也以比德军快得多的速度补充,这一切都导致德军的进攻不断被消耗、阻挡;

  至12月初被全面遏止,而此时德军的总减员已超过100万,大量技术兵器被损毁(冻伤减员几严寒导致的兵器损坏、丢弃占很大比例)。

  而在这短短一个月内,苏军虽然损失重大,但至12月初已经集结了110万反攻部队,反攻开始了,德军被逐出莫斯科100-300公里;

  虽然元首坚守的命令稳定了慌乱中的德军,减少了损失,但德军的进攻终于被遏制了。

  巴巴罗萨至莫斯科战役的半年中,是苏军损失最大最快的半年,苏军总损失超过500万(俘虏、战死等绝对减员),相当于开战时的苏军已完全重建,在这样的灾难性损失下苏军仍能够及时补充力量;

  而德军损失较小,但因为补充不足战斗力仍有下降。在这样的对比下不难看出,随着莫斯科失利以及整个冬季战役,苏军的力量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实际上,莫斯科失利后,再也没有过一次重要战役德军占有数量(兵力、兵器)优势。

  在斯摩棱斯克之后,中央集团军群到底是直取莫斯科、还是先进攻基辅包围毛熊西南方面军,是长期的口水焦点。

  实际上没有必要太纠结这一点,从现有材料来看这两种策略孰优孰劣是不好判断的。

  先进攻基辅可以极大的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保障中央集团军群侧翼,但结果是莫斯科失利;

  至于先直取莫斯科,那么近百万的苏军在中央集团军群侧翼,德军如何保障其脆弱的补给线和侧翼安全,而一旦直接进攻莫斯科,苏军肯定会重点防御中央防线(包括抽调远东部队等),德军能否在秋雨之前(一个月时间)攻下莫斯科?

  一旦秋雨来临部队被困,将面临被毛熊西南方面军切断补给甚至被包围的风险。

  总之,即使直取莫斯科,不能说完全不行,至少成功的把握是不大的,甚至后果将更具灾难性。

  说白了,主要由于德国未做好总体战准备,而毛熊从开战就转入战时体制,导致苏德在兵力、兵器补充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虽然德军依仗其军队素质、战术修养等因素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仍不断被消耗,同时由于战线的推进补给线的拉长(其实仍是德国战时工业的不足所致)德军进攻能力不断下降。

  而苏军虽然因为准备不足、军队清洗、战术劣势等原因损失巨大,但能够及时补充恢复,同时由于冬天到来加强了相对优势,此消彼长在莫斯科达到临界点,德军的进攻终于被遏制了。

  也就是说,巴巴罗萨计划是无法打败苏联的。

  莫斯科失利后,德国是否还有打败毛熊的机会?

  莫斯科战役,德军虽然遭到失败,但其损失并不大(1941年损失超过100万,但战死只有20万左右,战伤、冻伤的大部分可以再1942年重返战场)。

  并且德军高层的盲目乐观情绪有所好转,从西欧调了生力军到东线,仆从国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同时德军在兵器、军队素质等方面仍然拥有明显优势,所以随着冬季的结束,德军开始恢复进攻并且在夏季取得了辉煌胜利,似乎1941年的胜利要重演。

  反观苏军,由于斯大林及苏军高层的忙碌乐观,导致其发动的冬季攻势超过苏军的能力而损失巨大,随着德军的恢复噩梦再一次开始,似乎仍要承受巨大损失。

  但这一切都是表象,实际上德军已没有可能在战胜苏军了。

  首先来看毛熊,毛熊从开战就进入战时体制,至1942年已完全进入总体战模式,重要军火工业也已完成动迁,每一个人力都用起来了;

  实际上1942年苏联的军火产量就已经达到最高峰(43、44年有所增长但不明显)并且相比德国具有明显优势(考虑到德国要造军舰、潜艇等海军设备,优势将更明显);

  在人力上,虽然毛熊损失了大量国土和人口,但仍然拥有人力优势,再加上毛熊的动员能力,使其能够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始终保持人力优势并且越来越明显;

  在军队素质上,虽然至1942年初苏军相当于重建,但经过半年的血与火,仍然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老兵、基层指挥官,高级指挥官也越来越适应闪电战(从战争学习战争,不适应的老人都被淘汰了)。

  再配合苏联强大的军火生产能力(坦克、火炮的数量优势非常明显),苏军相对于德军的素质劣势逐步缩小。

  反观德国,优哉游哉的生活仍在继续,当毛熊每一个妇女都投入战争及生产时,德国女人仍在家做家庭主妇;

  1942年,是苏德之间军火产量最悬殊的一年(而且,德国之前的军火库存在1941年基本耗尽,进一步加剧其劣势);

  在人力上,因为未进行总动员,其补充能力仍然堪忧,在与毛熊拼人力时往往力不从心;在军队素质上并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士气有所下降,同时由于毛熊人对战争的适应闪电战的威力正在下降。

  更致命的是由于人力不足补充的大量仆从国军队战斗力较差,将在后续的战争中引起致命的后果。

  所以,1942年的德军实际上是不可能战胜毛熊的,甚至失败也是必然的,战争的进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来看1942年的战争进程。

  首先,德国已没有能力像1941年那样全线进攻,只能在北线、中线保持守势,集中力量经营南线;

  同时像1941年那样的大规模合围已基本不可能,导致德军的战斗效能大为下降,德苏的战损比对德军越来越不利。

  克里木的胜利虽然辉煌,但相比1941年仍要逊色不少,对毛熊的打击有限。

  后续对高加索、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初期仍然比较顺利,但是随着补给线的不断深入,德军攻势的规模也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无法同时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进行全面深入。

  重点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真正决定战争的转折点。

  前期德军较为顺利,在确定进攻后很快就功至城下,但后续德军始终未能攻下斯大林格勒这一城市,为什么?

  苏军的英勇、瓦西里的神射、巷战的残酷等等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苏军通过顿河源源不断地将生力军送至城区(兵临城下电影的开头就是讲的这一幕)不断消耗德军,而德军的补充远远不足始终不能攻下全城;

  当然德军此时仍掌握主动权,攻不下就慢慢攻啊,问题是为了攻一城就让自身的侧翼(第六集团军)薄弱不堪,其实侧翼的薄弱德军自身也明白,但高层并不认为苏军仍有预备力量(认为苏军有生力量都被斯大林格勒消耗掉了);

  反观苏军,在源源不断地往斯大林格勒绞肉机添加炮灰死死缠住德军重兵集团的同时,尽然在短时间内集结了100万的预备队(生力军),在1942年11月19日突然发动反击,仅一天就突破德军薄弱的侧翼(罗马尼亚人驻守),第六集团军33万人被包围;

  后续的解救行动也由于力量有限、冬季恶劣的气候无果而终(尽管有曼施坦因的出色指挥,德军战士的拼死奋战);

  更糟糕的是随着斯大林格勒及第六集团军的覆灭,毛熊不断向东发展进攻,德军高加索方向的集群面临被整个包围的风险,德军终于下决心撤退避免了更大失败,但整个南线几近崩溃;

  更让德军绝望的是,在南线苏军集中百万预备队反攻的同时,在中央集团军群一线也集中了近百万生力军发动了规模不亚于斯大林格勒的反击(天王新星计划))。

  当然由于苏军指挥失误以及德军莫德尔的出色防守,未造成战线的崩溃,但德军仍然损失重大,也让德军对毛熊的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以及中央集团军群的巨大损失,虽说不能说德军败局已定,其仍有力量在1943年发起夏季攻势,但德军打败苏联已不可能,苏德战争的最好结局就是不断消耗苏军力量、缩短防线,最终在保有一定占领区的情况下停战;

  也许没有西线盟军的入侵还有一定可能,但随着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的反击以及之后1944年的大反攻,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就像一位德军军官所哀叹的,浪费了两年单线作战的美好时光。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毛熊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会战。

  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

  按苏军作战性质,会战分为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两个阶段。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的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在顿河西岸的辽阔草原到伏尔加陡峭河岸之间的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的。

  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军及仆从军不宣而战,背信弃义地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入侵毛熊国境。

  德军沿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三个方向大举进攻,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防御作战。

  经1941年夏、秋战局,德军的进攻基本上被阻止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一线。

  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德军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胁。

  12月初,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反攻,消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

  德军统帅部趁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兵力,并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在夏季战局中苏军失利,7月中,德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威逼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形成了复杂局势。

  针对德军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7月17日开始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军先后在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接近地和斯大林格勒市及其以南实施了两次防御作战,共持续了125天。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基本力量集中于顿河大弯曲部,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防御德军沿最近道路突向斯大林格勒。

  从7月17日起,苏军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与德军第六集团军进行激烈战斗,开始了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带的争夺。

  德军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分的苏军两翼实施突击并将其合围,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

  苏军的顽强防御和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并迟滞了德军的进攻。

  至8月10日前,该部苏军退到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防御围廓,阻止了德军前进。

  在斯大林格勒的西南方向,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也实施了突击,但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暂时转入防御,至8月17日前,也被阻止于外层防御围廓南部地区。

  为便于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成斯大林格勒和东南两个方面军。

  8月19日起,德军再次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实施向心突击,力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出动几千架次的飞机对城市进行了密集的轰炸。

  德军一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逼近伏尔加河畔,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夺取该市。

  撤到西北方向上的苏军部队由北向南实施了反突击,将该部分德军阻止于西北郊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又从其战略预备队调集两个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地域苏军的一部分兵力再次对进到伏尔加河畔之德军实施了一连串的突击,这就迫使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大部兵力调向北面,大大削弱了其对斯大林格勒的突击力,在9月13日前该部德军被阻击在内层围廓之外。

  在斯大林格勒南面的接近地,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与苏军进行了激战,德军突破了防御,对苏军第六十四、第六十二集团军后方构成了威胁。

  这两个集团军奉命撤至内层防御围廓,这里的激战一直持续到9月12日。

  至此,德军统帅部以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同时出击,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破产了。

  当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逼临城区时,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六十二、第六十四集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向市中心的第六十二集团军各兵团反复发动冲击,第六十二集团军与第六十四集团军的联系被切断。

  27日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开始了争夺红十月村的战斗和巷战。

  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0月中旬,德军第三次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向拖拉机厂、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实施了突击。德军攻占了拖拉机厂并在2.5公里宽的地段上抵近伏尔加河畔。

  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的处境极端复杂起来。

  固守每条街、每幢房屋、每寸土地的战斗展开了。

  此时顿河方面军为了援助斯大林格勒保卫者,在该市以北实施了连续反突击,第六十四集团军由南向德军进攻部队的翼侧实施了反突击。

  顿河方面军和第六十四集团军的反突击减轻了第六十二集团军所受的压力。

  11月11日,当苏军已充分做好反攻准备时,德军虽已突入市中七个区中的六个区,但最后一次强攻,仍未能占领整个城市。

  通过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和市区的激战,德军的进攻力已消耗殆尽。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防御战役过程中就制定了斯大林格勒反攻计划。

  战役由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同实施。

  粉碎斯大林格勒地区之德军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由三个阶段组成:合围德军集团;发展进攻和粉碎德军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歼灭被围德军集团。

  11月19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发起了进攻,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次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开始进攻。

  经过两天战斗,苏军各方面军都突破了德军防御,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得到了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的机会。

  23日,西南方面军坦克第四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机械化第四军在苏维埃农社会合,封闭了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中间地区对德军第六集团军及坦克第四集团军一部共33万人的合围圈。

  继而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边逐步压缩包围圈,同时建立了合围的对外正面工事,以保障顺利地肃清被围之敌。

  德军统帅部为了给被围德军解围,建立了“顿河”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司令官原打算在托尔莫辛和科捷利尼科沃建立两个突击集团以解救被围德军。

  但预感到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要灭亡的希特勒,催促司令官不等部队全部集中完毕就发起进攻,于是科捷利尼科沃德军集团沿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铁路于12月12日向苏军发起进攻,但进展缓慢,随后被迫转入防御。

  24日,苏军对德军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发起坚决进攻并粉碎了该集团。

  16日,西南方面军和配属部队发起了进攻,粉碎了顿河中游地域的德军并进到德军托尔莫辛集团的后方。

  德军统帅部为制止西南方面军的迅猛突破,被迫耗尽了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预备队。

  这一进攻迫使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放弃了解救被包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企图。

  1943年1月初,压缩在包围圈中的德军态势急剧恶化,已经没有任何解决的希望。

  为了停止流血,毛熊最高统帅部命令顿河方面军领导人向德军第六集团军发出最后通牒,要德军根据惯例条件投降,但遭到德军拒绝。

  10日,顿河方面军开始了旨在分割并各个消灭被围德军的进攻,德军被分割成两部分。

  31日德军南集群被消灭,以第六集团军司令为首的残部投降。2月2日德军北集群残部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

  苏军消灭了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约150万人。

  由德军及仆从军所组成的最大军队集团彻底遭到覆灭。

  整个战役惨烈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苏军与德军争夺的甚至不是阵地,而是一栋栋已经残缺不全的楼房。

  往往一栋房屋能被苏德两军分别占领和争夺几十次,苏军夺回一栋房屋,德军就攻占一栋房屋;

  德军在白天强攻下一栋楼房,苏军在晚上又组织反攻去夺回这栋楼房。

  双方你来我往,你攻我守;以至于当时苏军内部广为流传的一句玩笑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

  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军军官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

  “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整个斯大林格勒中一共有80万居民,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城中仅有不到8000的平民还安然无恙。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惨烈的巷战是这场极其血腥的战役的典型代表。

  双方总伤亡人数超200万人,整个战役持续199天,在城区巷战的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丧生。

  就拿苏军守城的第62集团军来说,前后投入的增援部队共计2个军、24个师、16个旅、40个团及20个营,但这个集团军的总人数从未超过6万人,犹如一张血盆大口,让你有来无回。

  一个成建制的师顶上去,三天就没了,这只是62集团军的冰山一角,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毫不过分。

  最惨烈的巷战是发生在9月12日后的三天,对苏德双方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日子,德军不顾一切,步步紧逼。

  第62、64集团军顽强抵抗,城内已是一片废墟,兵员不停的减少。

  近卫第13师在马马耶夫岗与德军展开了拉锯战,由原来的1万人减员到2700人;

  步兵第42旅在伏罗希洛夫与德军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战斗不到2天,仅剩650人,其中步兵不到200人;

  隶属57集团军的步兵244师出现在62集团军阵地时,只剩1500,其中兵力人数不足一个营,最后直至丧失殆尽。

  在拖拉机厂保卫战中,近卫第37师投入战斗10天后,全师剩下几百人,其中步兵114团仅剩84人,117团仅剩30人,装备全部被打坏。

  不分昼夜的巷战,使许多师兵力所剩无几,苏军只能用掉队人员、工人分遣队及市民来补充兵员。

  会战结束后,第62集团军被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修整后作为主力参加了后续的一系列会战,直到攻克柏林。

  据一个德国老兵回忆:“对于车站站台,双方反复易手,死伤无数,他带领的一个火炮单元,同伴无一生还,我躲在掩体里看着俄军像旋风席卷而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回。”

  他后来得了肝炎,为此兴奋不已,他将离开前线,被送回后方接受治疗!后来得知所在连队无一生还。

  这场战役的惨烈、悲壮无处不在,正像《斯大林格勒》电影中的台词一样:

  “顿河!顿河!我是大鲟鱼!请求炮火支援!请求炮火支援!坐标:xxxx”

  “收到!等等,大鲟鱼同志,这里显示是我们的地盘!”

  “是的!但是德国人马上要攻进来了!请求炮火支援!立刻!马上!”

  “我全都明白了。兄弟,永别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非常惨烈,它可以说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因此也被称作是“红色凡尔登”。

  平均一秒就会有大约9人在战场上丧命,这也就是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被称作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了。

  为了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下达了一道命令,即任何意图投降的人都要当场被枪毙。

  斯大林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要求:军队要在第一次进攻之后构筑第二道防线,并将举白旗的击毙。

  “准许”属下逃离战场的军官或被德国人拦腰截断的部队,如果重新返回前线,也要被送往惩戒营,并判处死刑。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役,远大于同时代其他战役交战双方的伤亡总人数。

  苏军伤亡约有一百万人,计算量方面宣称德军死亡人数在150万人左右,而据西方自己统计,约在80万左右,他和德军之间的战争没有距离,都是看中间隔了多少具尸体,而原本居住在斯大林格勒的80多万居民,在战后仅剩7500多人幸存。

  战争开始的几天里,德军就屠杀了40000多手无寸铁的普通人,还不算被打死和俘虏被杀的士兵,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和战争的冰山一角而已,士兵上战场平均的存活率只有不到24小时。

  战争起初,德军就派出了27万的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击,随着战争越来越惨烈,德军也不断向苏联补充兵力,而苏联此时日能够部署的兵力只有十二万人。

  而且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数量都远不及德军,双方装备差距大,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一半的工厂,剩下的另一半也在加紧生产武器,很多士兵都是背着枪在工厂工作,坦克一下了流水线就会立刻投入战争。

  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楼,在德军的疯狂攻击中,苏军凭借少量的人员和装备,打通了周围的地下通道,苦苦支撑了四个多月,这是德军没有想到的,苏德战场真正成了人类绞肉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非常著名的巷战,可谓是寸土必争。

  即便在一间民房里,伱占领了卧室,敌人可能就在客厅,几乎是面对面的发生枪战。

  当时苏军的伤亡的确惨重不得不将普通人作为士兵增加兵力,甚至是女人补充兵力,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女兵,她们不是舞蹈家,不是医生,她们只是端起冲锋枪保家卫国的普通人,最缺人的时候还会从死刑犯里补充兵力。

  德国是知道毛熊天气变化的,所以横扫欧洲的德国,原本想在毛熊冬天到来之前就拿下毛熊,没想到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长久的拉锯战。

  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德国士兵,因为难以适应苏联突然降低温度的天气,德军没有准备足够的过冬资源,士兵或生病而死,或直接冻死,还有很多是因为武器设备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在打仗时无力反抗,最终未战身先死。

  斯大林格勒对于毛熊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毛熊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

  毛熊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

  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

  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

  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毛熊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

  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

  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

  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

  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

  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妇女、儿童。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

  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

  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

  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

  为什么非得打这场战役,前面也说了。

  在兵败莫斯科后,德军由于在战场上的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物资不足,迫使德军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同时北线和中央也被迫转入防御阶段。

  而在这同时,虽然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但苏军在战场上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虽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后就开始进行局部反攻,但总的来说,德军总体还是占有战略优势。

  而德军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将全部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了南线,意图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毛熊或极大的消弱毛熊的能力。

  毛熊南线有着承担毛熊一半以上石油供给和生产的高加索油田,还有将毛熊与中亚地区连接着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的农田;其战略意义重大。

  因此倘若德军能够占领该地区,那么就能大大消弱毛熊的实力,便可以达成在短时间内击败毛熊的先前条件。

  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

  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

  德国在1941-1943年始终无法打垮毛熊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军未进入战时体制而苏军自开战就进入战时体制,从而导致德军的人力、物力始终无法达成优势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劣势愈发明显,军队的优秀素质不断被苏军优势力量消耗,最终被反推。

  那么很明显了,德国要在1943年夏季前打垮毛熊,只有一个办法,即:

  不要指望以一次快速突击就打败毛熊,从一开始就做好持久战准备;

  战争开始就转入战时体制,至1941年底完成转型达到人力、物力的最大值。

  在毛熊建立傀儡国(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消耗毛熊国力的同时增加自身力量。

  前面也说过,靠一次快速突击是无法打垮苏联的(至少是无把握的),

  也不要指望在1941年就结束战争,从一开始就做好持久战准备。

  1941年的主要任务是消灭苏军有生力量,北线攻下波罗的海三国及列宁格勒(攻不下就围困),中线攻下斯摩棱斯克并配合南方集团军群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攻克基辅(莫斯科视情况而定,不作为1941年的首要目标),南线在攻下基辅后进至第聂伯河,之后全线转入防守并过冬,消耗毛熊的冬季攻势。

  从1941年的实际战事来看,要达成上述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莫斯科不一定能攻下(暂且认为1941年不进攻莫斯科)。

  在逼近列宁格勒、莫斯科、第聂伯河一线修筑防线,按照毛熊的一贯做法,必定会在冬季发动反击,德军可利用防守消耗苏军力量。

  相比进攻莫斯科之后的惨败损失应该小很多而苏军的损耗不会低。

  而随着战线的稳定,苏军相比开战时已损失近30%的人口和大量的工农业产区,损失巨大,也就是说,拖到最后,谁都没有好果子吃,就看谁先扛不住。

  相比起来,远征的德军肯定是弱势一方。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kxs9.com。优看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kxs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